巩固动力,创新机制,全面落实"六保证"任务
日前,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,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,对下半年经济工作作了一系列重要部署,明确指出:"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,存在着很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,许多问题是中长期的,我们必须理解"从持久战的角度"实现稳定增长与风险防范之间的长期平衡"。
今年上半年,面对柯维-19疫情的严重影响和国民经济恢复的艰巨任务,党中央,国务院准确把握大势,加大‘六稳’工作力度,明确提出‘六个确保’任务,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,着力推动经济社会秩序恢复为巩固经济回升势头,增强发展韧性,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,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,进一步创新优化政策机制,切实推动政策落地见效,确保"六稳六保"任务落实到位,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,也为灾后加快发展积蓄动能
首先,经济迅速反弹,基本市场整体稳定。
今年第二季度,我国的主要经济指标从下降到稳定,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从一季度的-6.8%回升到3.2%,世界表现突出,也好于市场的总体预期,为稳定中国经济基础市场,逐步建立国内和国际双周期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。
生产和供应基本恢复正常。近几个月来,恢复工作和生产有序推进,疫情对生产的影响明显减轻,供应能力基本恢复。今年上半年,中国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.3%,比第一季度收缩7.1个百分点。6月份,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回升到4.8%,接近去年同期水平,服务业生产指数连续两个月实现正增长。大数据显示,到5月中旬,总的工业恢复率接近100%;到6月底,国内和服务业的商业家庭恢复率达到96.6%,生产和商业活动基本恢复正常。
国内经济周期基本平稳。疫情带来的经济障碍明显缓解,国内交通物流周期基本平稳,国际循环趋于完善。除航空外,国内货物运输服务基本正常,全国货运量自五月份以来恢复正增长。电子商务等新兴商业类型的蓬勃发展,促进了快递物流的快速发展。6月份,快递业务规模以上达到36.8%,超过去年同期的增长速度。国际货运逐步恢复,6月份中国主要沿海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增长了7.6%,超过了去年同期的增长速度。
疫情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机制和路径与传统经济危机有显著不同。经济危机主要是抑制需求,而这次疫情是对需求,供给和预期的综合影响,而且首先是循环受阻,供给中断,呈现出从供给到需求,从实体到金融的影响路径。影响机制的复杂性加剧了经济复苏的难度。 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相互制约,相互影响。 要突破困境,必须做好两者之间的统筹协调,依靠传统的调控手段应对危机是比较有限的。为有效解决问题,在防疫前提下加快促进经济稳中向好,疫情期间我国不断创新和丰富中国特色宏观调控政策机制,取得了显著成效
重点应放在保留青山和大力保留市场的主体上。企业是"六保"的核心,是经济的源泉。企业只有有了工作和民生,才能维持基本的经济状况。保持市场主体,如企业,既可以保住工作,保障居民收入,维持基本民生,又有利于形成刺激消费、扩大市场的有效需求。保护市场主体的任务是带动其他任务串联的重要环节。在疫情期间,中国大力推进减税减费,优化融资环境,降低租金成本,协调国际采购等方面的救援工作,其核心目的是保护企业、拯救青山,从而保护经济发展的活力。
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,巩固经济回升势头,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,必须进一步落实‘六稳''六保’任务,准确把握阶段性特征变化,优化完善政策安排,提高政策落地转化效率。"一是着力扩大国内总需求。 鼓励"两新一重"项目融资,加强5G,数据中心等建设用地指标倾斜,创造条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市老旧小区改造。适当减少对汽车等特定商品的消费限制,促进文化旅游,餐饮消费全面复苏,推动互联网与各类消费业态深度融合。二是突出重点人群和行业,保障居民就业和基本生活。针对低工资行业,低学历和应届毕业生出台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措施,动态调整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标准,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,动态清零就业家庭三是及时化解市场主体困难。 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。 有关部门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,激发市场主体活力,让广大市场主体既能正常生存,又能获得更大发展。"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应收账款,存货,订单,知识产权等质押融资力度,更好发挥政府融资担保作用。 落实方案前期已出台的减税,降费,减租等各项配套政策。四是强化政策落实和协调。 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。 增强货币政策,调控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协同效应。 视情况延长提高地方财政资金留成比例政策,切实保障基层运转。
今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年,也是十三五规划的一年。进一步巩固防疫防控和经济复苏的成果。继续加强抵御疫情、稳定经济、谋求发展的精神。继续加强抗疫精神,稳定经济,谋求发展。要做好"六稳"工作,坚持"六个保证"的底线,稳定基本经济形势,全年促进稳定,争取进步,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。在疫情发生后,积累发展势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