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四个五年计划:高等教育在当前的基础上引领未来
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》(以下简称《建议》),明确了政策导向和政策导向“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”的重点要求,描绘未来5-15年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蓝图,提高高等教育质量,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,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紧缺人才,“加强创新型、应用型、技能型人才培养”,“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展,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”。
“十三五”时期,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新的显著成就。2019年,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.6%,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。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张端宏认为,“十四五”期间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,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。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,更多社会群体通过成人高等教育进一步提高受教育年限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发展需要高等教育提供人才和科技的支撑。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、发展模式、评价体系和治理体系将发生一系列变化。
面对即将到来的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,兰州大学高等教育学院院长吴大光:,指出:“高等教育新格局要立足现状,关注我国在战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“卡脖子”问题。同时,要引领未来,在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上大胆进取。”
2020年,第一轮“双一流”建设将告一段落。按照“双一流”建设总体规划,建设可分为到2020年、2030年和本世纪中叶三个阶段,用5年时间一轮推进。张端宏认为,“十四五”期间,“双一流”高校将通过创新发展,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解决“卡脖子”问题的能力。各级高校将通过科教结合、产教结合,构建创新、协调、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。
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,我国正处于“两个一百年”目标的历史交汇期。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,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。高校在制定“十四五”规划和确定未来发展方向时,还需要把握三个基本点。
要牢牢把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,今后要全面提高师生素质,重点要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,从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“五教”到“三个全面教育”“在整个过程中。因地制宜发展素质教育,形成有效的实践模式,努力凝聚教育系统与社会各方力量的更大合作。
要深入融入社会发展进程。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针对“十四五”规划的实施,高校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,主动担负起服务国家、服务地区、服务行业的神圣使命,密切关注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面临的共同挑战,不断输出高素质人才、高端科技成果和先进文化,对引领国家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。
加快治理能力和能力现代化。教育部副部长翁铁辉表示,教育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领域。我们要注意两个方面:一是构建新型的政府、教育机构和社会关系,建立相对独立、有机统一的“管理、运行、评价”体系;二是建立政府、教育机构、社会的新型关系,加快建立打破“五个唯一”、注重改进成果评价的教育评价体系,加强过程性评价,探索增值性评价,提高综合评价水平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还要求,“十四五”期间,高校要“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主体责任制,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,努力解决矛盾在“深水区”改革中,努力探索“无人区”创新之路,加快提高学校管理能力,符合时代要求.